通常所说的国际船舶市场主要由两大块组成,一是造船市场,另外一个就是造船企业不熟悉的,有着专业交易行家运作的船舶交易市场。国际船舶交易市场上买卖交易业务主要有两项:船舶买卖交易和船舶租赁交易。船舶买卖交易的船只包括新船和二手船。船东从造船企业下单订造的新船,在接船后将有一部分被转手卖给了第三者,因此,二手船是船舶交易市场上的主体。例如2006年,国际海运市场上干散货船运价狂涨,导致国际船舶交易市场上二手干散货船的价格高于新下单订造的同型船800万一1000万美元。现在全球年船舶交易成交的金额在350亿一360亿美元,船舶租赁市场近年来也十分活跃,年交易金额在100亿美元左右。
由于历史原因,现在全球船舶交易市场的中心仍然在欧洲。欧洲的国际船舶交易市场规模已达每年几百亿美元,且还在逐年扩大。最著名的就是成立于1774年,设在伦敦的波罗的海运交易所。波罗的海运交易所已有234年的历史,其主要业务是船舶买卖交易和船舶租赁交易。全世界有近50个国家650多家公司参与交易所的业务,其董事会由10余名成员组成。1400人的委员会成员分别来自船东、货主、贸易、金融、保险、检验和税务等诸多部门。据统计,目前全球船舶交易市场上的成交总金额中,波罗的海运交易所的成交金额占60%左右,达270亿280亿美元。全球船舶交易市场上每年新船和二手船的交易数量约在1500多艘以上,其中,有9001000艘是在波罗的海运交易所成交的。世界上的主要大宗船舶买卖交易、租赁基本上都在这里成交。
众所周知,亚洲的中国、日本和韩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三个造船国家,国际造船中心已转移亚洲。但对于国际性船舶交易市场,亚洲地区仍是空白。这并不表示在这样一大片市场上不存在船舶交易。据统计,每年亚太地区船舶交易需求量超过5000艘次。仅中国、口本和韩国的年船舶成交金额就在60亿美元以上,其中中国为23亿美元,口本为27亿美元,韩国10亿美元左右。由于三个国家均没有中心交易场所,所以船舶交易的运作不规范、不透明,也缺乏必要的法律规定约束,仅仅限于本国国内的船舶交易,对外国无吸引力。‘
据2008年3月28日中国船舶网报道,韩国已看到国际船舶交易市场的良好发展前途和可观的利润空间。由韩国釜山市政府、釜山港口公社、釜山关税物流协会等机构和团体组成的釜山港竞争力促进协会近口举行会议,会议决定,2010年前推进建立买卖世界各国船舶的“釜山国际船舶交易所”,提高釜山港的竞争力,抢先占领东北亚地区的国际船舶交易市场,进而抢滩亚洲市场,并与欧洲抗衡。现在韩国已开始作全面准备并将出台立法规定。
从国外船舶交易市场及管理情况看,我国虽然是世界三大造船国之一,但是在培育和发展船舶交易市场方面已远远落后其他一些欧美国家,甚至落后于日本、韩国。我国应充分认识这一点,加快船舶交易管理方面的立法,积极扶持建立全国性乃至国际性船舶交易市场,在全球船舶交易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